公务员>每日一练>行测练习:言语理解42

1.

下列四句话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B.我们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C.我们经过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D.我们经过多次抢险救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2.

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动态过程。科学活动特别是现代科学活动,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已有知识的指导、前人的经验和学科的预测而设定目标,安排计划。然而,与按既定规程动作的物质生产过程不同,          ,因而难以完全按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有其不确定性和强烈的探索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科学活动面对的是未知的或知之较少的世界

B.科学活动是社会的一种精神生产

C.科学活动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D.科学活动需要不断创新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有歧义的一句是(  )。

A.你为什么打他

B.小马一天只抽一盒香烟

C.真正的学者往往拥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D.构建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4.

叔本华一生为噪音所苦,并举歌德、康德、李克登堡等人的传记为例,指出几伟大的作家莫不饱受噪音折磨。其实不独作家如此,一切需要思索,甚至仅仅需要休息或放松的人,皆应享有宁静的权利。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认为好静乃是听觉上的“优洁癖”,知识分子和有闲阶级的“富贵病”。在这种谬见的笼罩之下,噪音的受害者如果向“音源”抗议,或者向第三者,例如警察吧,去申冤投诉,一定无人理会。“人家听得,你听不得?你的耳朵特别名贵?”是习见的反应。所以制造噪音乃是社会之常态,而干涉噪音却是个人之变态,反而破坏了邻里的和谐,将不见容于街坊。诗人库伯说得好:“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聒噪的人总是颠倒黑白

B.吵闹的人总是理直气壮

C.人啊,保护好你的耳朵

D.爱好清静,是你的罪证

5.

①这其中一脉相承地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②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上的杭州人将传统山水文化的理念和西湖的治理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延续下来,两者缺一不可。

③中国拥有湖泊的城市很多,但为什么城市发展与景观和谐并存的鲜而有之,而尤以杭州与西湖这一例凸显了出来?

④这种天人合一的延续性,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

⑤我们翻阅西湖的历史,那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就是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辅相成的历史。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⑤②

B.③⑤④①②

C.⑤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⑤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病句辨析的能力。

“经过”强调多次之后,抢险救灾每次都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是经过很多次之后才保护了,所以CD都是错的;A项提取主干是“我们保护安全”,明显搭配不当。B项语义通顺,没有语病,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衔接。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转折词“然而”。划横线部分在最后一句话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划横线部分承接上面“与按既定规程运作的物质生产过程不同”,说明科学活动不是既定的,是相反的意向。而不既定的原因就在于A项“科学活动面对的是未知的或知之较少的世界”。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歧义句辨析题。A项的歧义在于“你凭什么打他”(表愤慨)还是“你因为什么原因打他”(表疑问)。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B

解析:

文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主旨,前两句话是立论,第二句话是中心观点;后面几句话列举了反面观点,倒数第二句话运用归谬法,让我们看到制造噪音反倒有理了,B项最能承接、总结这层意思。A项与前文意思不太衔接得上,前文说的“常态”“变态”颠倒不是制造噪音的人造成的,而是社会默认的;C项与前文脱节;D项表达不出作者的反对态度。所以本题选B

5.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排序。

①句有指示代词“这”,不能放在段首,排除A项。

②句比较特殊,有“主要原因在于”,则其前面应该是提出问题的一句,按此思路对句子进行梳理。观察各句,发现③句为一个疑问句,与②句相连,一问一答为③②,排除B项。

①句和④句中都含有“天人合一”一词,其逻辑顺序应该为“……体现了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国其他城市普遍缺失的”,则排序为①④,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C